豆芽作为素菜食用,较早见于林洪的《山家清供》:“温陵(今福建泉州)人家,中元(农历七月
十五)前数日,以水浸黑豆,曝之。及芽,以糠皮置盆中,铺沙植豆,用板压。长则覆以桶,晓则
晒之,欲其齐而不为风日损也。中元,则陈于祖宗之前,越三日出之。洗,焯以油、盐、苦酒、香
料可为茹,卷以麻饼尤佳。色浅黄,名‘鹅黄豆生’。”同样文字,亦见于《双槐岁抄》。
??
《东京梦华录》中称豆芽为“种生”:“又以绿豆、小豆、小麦于瓷器内,以水浸之,生芽数寸,
以红蓝草缕束之,谓之‘种生’,皆于街心彩幕帐设出络货卖。”
陈元靓《岁时广记》中,则称“豆菜”为“生花盆儿”:“京师每前七夕十日,以水渍绿豆成豌豆,日一 二四易水,芽渐长至五六寸许,其苗能自立,则置小盆中,至乞巧可长尺许,谓之‘生花盆儿’,亦可以为菹。”???? 在宋朝时,食豆芽已相当普遍。豆芽与笋、菌,已并列为素食鲜味三霸。宋元时食豆芽,主要 用于凉拌。《易牙遗意》记其方:“将绿豆冷水浸两宿,候涨换水,淘两次,烘干。预扫地洁净,以 洒湿,铺纸一层,置豆于纸上,以盆盖之。一日洒两次水,候芽长,淘去壳。沸汤略焯,姜醋和之,肉燥尤宜。”???? 明清之后,有芼(mào 可供食用的野菜或水草)之为羹者,有以油炸之,亦有以鸡汁和豚汁烫 而食之。诸种豆芽中,豌豆苗相比更为鲜美。《清稗类钞》记:“豌豆苗,在他处为蔬中常品,闽中 则视作稀有之物。每于筵宴,见有清鸡汤中浮绿叶数茎长六七寸者,即是。惟购时以两计,每两三十余钱。”???? 食豆芽须掐去根须及豆,因此到清代称做“掐菜”。到了明清,文人们就开始讲究豆芽要入汤融 味。《随园食单》有豆芽条称:“豆芽柔脆,余颇爱之。炒须熟烂,作料之味才能融洽。可配燕窝, 以柔配柔,以白配白故也。